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三四的单元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7:04:46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三四的单元总结
xYYrFmϟ3s&3%q7IH$q6| 8ӡ UY/_g,1q qa{v,R^ǃȖD\k]}'W|??Zx瘦,'xa}~vsD.~3<,~}Ob=!{z۝_b1"]XҪ+"Oqw%#K7ً; KL9)&9uAGrrDmwXvqH>K|u/F^aY< y5URƳlv<_s# %%:Z1/Rm6OߌF +|zvB.:a-vTKؤʲ[ʄ }7oas 0 :"ߺc*2Y<&^-~ewaKaEO؅]"D3e/M:o/8, x=#o.DյHOYv*s"_q\fL`gGz/Ÿ>(BQYyFA֢C1^9&ŢSWd1il\µ+p~Xdy f jr%+y9{$螓ػcُ,Q>D" c(]7qp'w>urRƍfiY.e,*X,F/T+6 dp&Sb~K.%f܂nbL4 لHPi(GpW_ѫb+&+1XpDžcb!`h?9VunP:T4je`PE kH¸'"- 5;x=] Jd8:@ j|pO {FnO|cC} ^r#ҫ O,DvZ@kv!){A.؀"PU\e1L Bˀ7Mig'W:Jάp1/2zx>q2J|YvdJCRy/%%P'eylU2|4\e3ԴTm~>rt.%+LW$8ʻjQ$Li[Şv;7"d6tOs-▤Xi+K8U7LBl.Ifs Zf<{ٚo u Cǩ4KK.rK[Y>OXY:TP_HIQN;u,6Gh+W K|,x^TO1`\ejvg>#d(q*)g0{\wCKy#/+ݱ[Cy%~ǵafWY=km|QޢQV3vo?_t+snqBa9/ ܫAdc^ J TA6VB8-Q%5~JgUhDPf/BZbcݺ٧sEMLA至VA^Y6ō e/˷ {MwL5D8,\boQyMs la_iBe f4d\)ɜ~5e+݆{%s{9nkemyitWir_e{)B w,#צZvx 47(s)wJ)WRZ7݈$fu1[璳mjoGEiZC3Jj1O&cw̭$ |!ڽA.1ȵe&Iʷk18Yd-T2NYP6\ ~1rH؂DN/Gy a<#`RD 3VmL3&rX"(-C&T-a";!An(W0 Ja5[=61_%9D%wL5.n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三四的单元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三四的单元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三四的单元总结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