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温庭筠.---范仲淹.---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01:29:14
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温庭筠.---范仲淹.---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x[Yn+Yrs}@U0Ph/ao8z'5șL{潙U[9ɔj BɼS܈'ߛ̭7z{Ύ9$m&}gf3w~1ytgvțBm?{]딗z6ۤWߛMэ]aߞum2??ۆ|?ً.oHvv5}[tcױdڷؕrwE?V owfWӠW?7*.vzw^ENPVs1z%Ë#,4wɻ v2f옻ӫeoqHkS1v0:;lq]2|^.0?zomk˕Lұshx{ۭqxx9m2=8qӝvFq=1"gpKT pNv-әpdcϾarx'l WKY45gz L ^:|qFj CQP'}^w|k2i-Nd_i)W,5dRT 'SM `3'7@t)H.:}xaYa DxL/qP2W.bi novS8'pW1{V9FA+.Mz,KC\ &eFrZPQP4) {׿dJ>1,6o7F,c癋k'A"x/(bpsݓDKHS])j7*yBLiu^Q }LI+P`* xTzWAR0 B[(saf̣6)])V?YS [=7y6&cզU06I+kҏvpU.4ރƂ(?yb|Xd0^{-gNA= jܔ򆸊SgrMX  & ragc?x3Eܞgǭ΀f=noA ѷj [󝸅,ݹ(miM7s23dxx\򕄵 6_!IӍx_9^IMX\¿儧K9rQaZ!Yq]jE! -&xi4O+h:砅ͧ~VB \^!"/ lRt*5U!wQ9[ccZ? \ԛ"31fga8I4ߔC1 88ٙRҬhz*`d Xfnݛ7zᒱf^Uf#kFЁS4 _ڢ{7j @S#`,.˟)՝~gߋ^hP֬<ܻY/0q¾ U~yp 8[JׂL@dj ,nK>͉B}`'> lp8;VhGD_rO=uY͹}dITE=B9rg&|AJN>#ÄEL"V.)I5[j3Jpq.Lx JA&uQgGl:\{]>Ֆ܆9O)>w_#Vӹe@˩*MI$+N.gMP7NAtf< ~"Q$?\IL6mɝY͠#^+3ղ:2&-qq}Pj^w^a|xw k2?"}/ר ܋i!7{/^{aMI,}Qr %A(8 B LN{<܀@,T4N\GQ)~켍ga05ehjF4L^Ï*`76o&K? 0x:e'f}Xo.q3b B1 B{``1b󶘉B  S2?06M2FD,fzA⁴d3べa)!2|3 T| ^'t[,'׶^bV2'1=w&֮U5De'bſ)ty% VJ :\x \Am9v!NoNSr@#(B:9 6 8>3Ͱ)AexR)$aӄX"ݟb xN+~xxK<29:|_ sI`[=~(͙^qwXssM (<ڻ⦭YV0>QKn fd!)<#@ SPQHml>S[(1q`I|SȑY㒹o՝Ӛx H QbO74# @m7Gb_{M(;N[-IT+Ȓ.o_ aH=' /@ND0Kg1 vrpt;AJ`UJg^׺OfLScX#9B<5ahD3<΅՝z uXKx0?2t3j#\ɍl;3 Mh~T svn_#}QbP {]z#Pגé˝K<'}8 -%pFjSQl9 VpWߍu_Σ^x/\H͊0Yx &(H 32qٿ˿K=u0/#?ǿ \ruVjZtqVid*3'BTY 4ņw:ZW'{SYf+ #F+RK_mm5E[~bPU{"9WW!JdR"#/*rPtq.gVL%HҾz`MJEX 8qX2ܺyњt0btٻN$bw.̯fԄS!DOIbnSC"%(/e(ܧPWqW{ݷgATm8kSo6= ?2 4O D RFs-A퀰W?0&n ̈7nYkaa~ *켦"Ir7_j~;drnu׻T?: `-*auea\\<>Sqt*Xb !=%Iv5*v6UL'j"jL(ׁlE# M*eZ0f2&E4AI + 2v 7kZ=ױE{=K U0[5+VʷŠNn=)qJ&pI1;ɗ4Iפ;sy!1[ %))Žv֏Iw_CᆲUSy0uM]qZ9 ☙)9%2n#I7 ɵIyƘn Cy5JYZ Ro$,ܙãI2bp@/6 ~\u+ MQܳSOvu2H%@8nNJ$q^ќ/N¸KJ>AE"TpSi&fηv`WQUNūB$oװP.x^GAp޶Iw)O.ҫ< 6Jщ2#Cc%y ~VLJO19lĄS1qۙX>&@dTn@`vq;U AR)9㑵1 V ~zw Gu?KiI z'',m&O $ kܒaEQhi%3~RI89Mz@?L6O?YWOTwG  s |4JhP@Yetgy9"8BBXd|8S'Ь>y𐹒-V.B=LbPh:Z#Omͻk0g kz>/TZQ 52`ؤRp7L$N_S^,C"z9rCO(%H4U ^U_ R; KY7?b$6V,)D!ZzzyIQ>5_Ny,7hěC4.L`|W+1tLkOzFb [(un 4Ggd#-!Dbk \&e}B8X3+5>ă˓pK)]2aC gxj¤gqVZb`JUrϤ 8 u (j"/ҕ4BH'x5Z;÷]kFt(,o澟]$\e`ѹIϘcE<8Dak/NbK?rG׿i0x [g*82QZ!0 Qą9GgMKLWʎU '-Y҂,w|5RpAwKٚ2GYSA6DWS=c/:͝4A+iJ2Xa-H CR2ţf '!FqTrQwIngI"pӛ2CW; . RS]7q &4>KYECFXj˜t44S&mgI蔟007h @<ȼ1)H ݴ-h33JkIVt 6ڙG?*HSkZo~~.-Rx ،5*}fKtsm 0(B .S(2˨Vw$g$#NxO)]GDm~d&ֆi0hf϶Lb x ڔdtR$ KIaF K k)IV}JWrT5 - -{0fR$\RQw^!slLn <)f;/ĊaB`Ǘpa نR;o VRKrP3Z {Z@$w[ezE%- vE]9+J;93"_U-==6HTu5VĄnD2a7-uXSԮU]W+ -sak4:Oe7ۿRE:lѢRAO>7x0\P~'E uXuP}8Og޿ odm\б~&+,xloZejcbݖN9V|.܈F{a򷞛SU(oEIω]Ob֫f&g6T+~Ħej:w8&t_~G䬦IRG&EsfxC1Y͎n[IɒY:|?mgPuiDCme }d\TV"̎K飉TX^YjKZ~`,᪤t<ܘëzkHR 'KA']ς(* `4)նWF$,p/LJ´˦ZR_IXQyFt֎n ?Ubh ɭĞlJ(WbPSvFzj)*W7,n&2x.{:+30^:m˼adblj_!dz7qb

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温庭筠.---范仲淹.---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温庭筠.---范仲淹.---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温庭筠.---范仲淹.---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江南
描写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
渔家傲
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表现了守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江城子
通过记述作者出猎的场景,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武陵春
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带来浓郁的忧愁.
破阵子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赏析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

全部展开

赏析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苹白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望江南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狂”字是核心,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他写这首词时节三十九岁,却自称"老夫",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为报”句写出太守与人民的亲切关系和颇为自负的豪情。
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从熙宁三年到七年,辽和西夏数次南侵,北宋政府割地赔银,丧权辱国,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故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生动形象。
[赏析]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主要的边患是辽和西夏。虽然订立过屈辱的和约,但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射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充满了豪迈的气概。
说明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武陵春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破阵子 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
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
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好累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