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左传》和《国语》叙述风格的差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8 16:21:15
比较《左传》和《国语》叙述风格的差异
xZYr"ْ]6PV h+1 1A$ČJƍz }@Yef5w?oި']^}͗S~lрK`3<6C<㗿;?~;'h _̛T 0ט]gٝ?x;ײ=~;Ytkܝub啿(9+q?9*yt xάu0w3ï_x)ѥ)vd{upg1`ʧ:G3/[Z96^x7wZ?iv)Şf4jK5>8xDzZ)1;,-9q't5Sʤ,<_XлDKocR8ENMM{2N"0ۛchGxnڤtbN:~>NsBL;/a5  (L ʄ_GLs4."«*8@IMi a ] s Xaؖ;D0NǴڔ>,">55B..q0t?Lyu=.heߡoTRfىSA9j!;V4PL1 Ā(jn6{nHt j:DrY6sʽe1Md~ߞvި<0.vr E0MhEOTаC#h9  ` 5Vo_~$v 8#yst.츛k 5cV0MFMW1s0㿎)pqZS)ͬ`D?Rog3/ ⌸7o11 2kʉk۞g&$0wD9]DBGC˭X~8K WKY7rWi n^ި2PQ8 +SS4K:^~-S\-\-J19bɽ;ЂCaűP9 t% ~A{jb9ʼnB:6wRLhc8.;1Ņ ͊PIC Y;Ƹms 4vAk,zL[&M{t3'䯋|M2iÃ|"{7l*H>DD(*Ur"#,ւoLvZwVMwncP&ճ6`4]S m ŽwL梚hDT."9!)d3,|-9r.cAYܫ+?T+.pD+O!޶e@,y_f;\T;|U$W(XջX{gՀcmi8i], YP D: S9 3*(j8Br,6MnDCIsT2"1Bl{8iYXr6cIڡi=+h 劸l'!U0 l*X0*"nΦs Dc9R;,^NS"&Ə''c8T9kz{Q>FzF3?wBPbC PDA̔yNH#C+=pD`|OwtU+ âPkD)79$:*Mdf=\ uE ܈Abqtk™)b t<'3]m]%WN>s%ʡ+$ $|'}pl8=~1V'Wk7H3M K Y"#u:W3daFq$P(L9RCUVҫ66bۘDH199 < .G Dݡ8āVM2#5_B}R,Y s%[h4Ԫ"Bjj#*4pvʉ !2Ҋ]5eji8Lag~d/, %w~o@ }tS!<(%!gVեn.U`Ğϥѡ;ŤaΥ,kzMHjk?4 \40MA[zJ[rēAB熅lScU ̼jD|ڛuV~0aWI>6? N #= ÂJQs3b=EZԬ|"IHC+VًR_*!B*  z 1tg]o}ōD 1BtȀԾGr@ֶ3| 2aoPҀXwZXy9D|}]e*+;ߕvPL@<5Y%R'j>ʳğodMSSl-JSH˘mǷŅoC{"lyG?A?Q@8HB[g+a*+f v^U~cN31=χozBi,jEZ!"++R5w~1rOfX7cM?ݕ`mmmצ!4+2;Rɻ wIi8P mo@ԆL扪]:| [>9A^~6 NȁEGptu9zsެEDjVh&;A1EPj6245쳼gaՅ Ef"BU68$]Xxth6 VOW:{ yGG0!\9!ma OX>Ry9GhM?c>8)c&a;%07gp&2z[m{Dz4 g5Z<0 jj0HT@%qUd.M0`.6{Y:9Ȟ<$Prl6 ks? ʒTΤ5>3)\lH<\Lt V0i3Jjᡯ tzw P#aviNzپqɕm ^Kۏ,+JDѫ_60R݈yB#MUvƦdBrw׍tiTx &F)Jo g(Bs* &7hYgHE 7~`9bPL+󝾃dT&hdWCQiӎITّ>{i̲`1pDy5QɲӲx/F?([̦nMFP9IdzdO|9K=tj {<VtV ]/ݪCQm ;'JgQP[% "߱qY[& я+Bah }0YGd)m1}VA $ԃMUc)b8\vHayͷ AJr+(/PlHV*'8o[3kOox=Cn15TPJ&HE5>p{s@zƎe9. ;2qP %/X,󈨏4#S^Epb+0"=aCMx/4N$`)2zpEQ/ĻVAvD#.$P<7H}?wʩ]C|7mއ+6$EY0:`WFHz|jrO)\|ƭ&tW۔@ڵ1WȨ΢b$TzV ^/s&̮QL#~!&c{anѹAf0=eS9Vu[:(}-RStbcr$Azeva@t$=*J;xvWHK~NVym7>Z]d&Dd4CHz()o4('veúcZYO2~Dv!r  /^ح߿S bn/o 區l_2j[]zEb<ј˫mg/~)BZJ!Eة.Q{t#)Σa_uְV7 d.61ܺj; f wTe (ugA._H#O"#_܋6l v;e3@n9RX"4zG1x4cy@oFv-3T:WΟ$ `jˣ *pE ;2r,>kU7.% XoTn?FspW o.B%MCY :[>܁iJ%T(k 'll50R <(Գ6% !]PøgB14(a* :e^9s"J'=9bJA56M$l27DӎmrRY"Y;c+הrwB9A(,2XlǺI}%;*83_tc_'dF^$|kxqG-Y(_1#DL|l *Id7}RL#wWAۀY(=GB3. WsV]|>GrՖȝ&'3/$̪5-IK<|HPHGF=/L!c݆5z2klVA?Gg qZSit&ۆ?^<2œIwJal79. B,yjI%d!@࿺ 3 w*Y [5Q.l_Q[OobFIRa@WĻ)XI7HWfpĒۢ0Q󳀶(a)^>,b5;̀zh%o?F|ít{6&ٞcK/Ӈ

比较《左传》和《国语》叙述风格的差异
比较《左传》和《国语》叙述风格的差异

比较《左传》和《国语》叙述风格的差异
一、导论
王充的《论衡》案书篇有云:「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辞语尚略,
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由此句话可看出《左传》多记事,《国语》为辅助《左
传》则多记言,两本书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此外,《国语》的观点或是文辞等
方面更与《左传》大异,而两书对於相同事件的不同叙述角度更是有差,今举晋
惠公改葬太子申生一事来做叙事比较,其大致上可分成事情的差异、预言的差
异,以及功用的差异三点.
二、事情的差异
《左传·僖公上第五》记载:「晋侯改葬公大子.」,而《国语·晋语三》亦云:「惠
公即位,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达於外.」共世子即是太子申生,因其諡号为「共」
所以又称共世子,惠公则为夷吾,和申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观此两段记载可知
惠公改葬共世子一事两本皆有纪录.然而,《国语》中有国人之诵及郭偃二事,
而《左传》没有,又《左传》里有狐突遇太子申生一事,而《国语》没有,这便
是它们最大的差异,即事情的差异.《国语》对改葬之事记了国人和郭偃的言论,
其记载:
国人诵之曰:「贞之无报也.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贞为不听,信为不
诚.国斯无刑,偷居幸生.不更厥贞,大命其倾.威兮怀兮,各聚尔有,
以待所归兮.猗兮违兮,心之哀兮.岁之二七,其靡有徵兮.若狄公子,
吾是之依兮.镇抚国家,为王妃兮.」
此段话是说国君虽想依「正礼」改葬申生,但申生的棺木却不断传出奇臭,国人
便因此讽刺其国君窃取君位的「非礼」行为却还侥幸活著,再加上国家动乱不安,
这种昏君不是国人所要的,而它们想要的是在狄国的那位重耳公子,并说出十四
年后惠公将会失去君位之事.又郭偃曰:
「甚哉,善之难也!君改葬公君以为荣也,而恶滋章.夫人美於中,必播
於外,而越於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必或知之,十
四年,君之冢嗣其替乎?其数告於民矣.公子重耳其入乎?其魄兆於民
矣.若入,必伯诸侯以见天子,其光耿於民矣.数,言之纪也.魄,意之
术也.光,明之曜也.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明曜以昭之.不至何时?
欲先导者行乎,将至矣!」
晋国的大夫郭偃更阐明说如果人有「善」於内心,必能传播於外,显扬於民众的
道理来讽刺夷吾的不得人心,更以数、魄、光三项来预言十四年后重耳会回国继
承君位,数是预言的纪录,魄是民意的先导,光是明德的闪耀,三点综合起来便
说明了重耳才是人心所向的明君,而郭偃同时也呼吁民众,其想为重耳做先导的
人须快点行动,因为重耳就快来了.在《国语》中,国人以及郭偃的言论除旨在
讽刺夷吾之外,也拿他跟重耳做对照,说明人心和人民之间的关联性和重要性,
一个君王如果内心善良,行为谨慎,人民就会爱戴他,反之,则会唾弃他.
然《国语》对此一事件的叙事,到了《左传》却是从未出现,反而是不同的
事,《左传》记载:
晋侯改葬公大子.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
吾无礼,余得请於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
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图之.」
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见我焉.」许之,
遂不见.即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於韩.」
对於改葬一事,《左传》反转而纪录了狐突在到下国的时候遇到太子申生,其告
诉狐突说夷吾改葬他的「无礼」行为,故请於帝以罚夷吾,并要将晋给予秦,让
秦来祭祀他,狐突便回答申生,且说明神不会保佑不是同类的人,而人民也不会
祭祀不是同一族的人,况且人民又有何罪过,其滥施刑罚又缺乏祭祀,希望申生
能再考虑此事,申生於是答应狐突会将再一次请求上天,最后上天允许申生惩罚
有罪的夷吾,并说出秦与晋将在韩打仗,且晋国将会失败的预言.
虽说《国语》和《左传》对惠公改葬太子有不同的说法,然内容却都扣紧「无
礼」两字.晋献公在位时,申生遭骊姬陷害自缢而死,然其葬礼没有按照礼下葬,
故晋惠公夷吾想依正礼改葬之,但惠公在这之前却背叛当初向里克、丕郑和秦国
许下的诺言.起初,秦国派公子絷去慰问夷吾时,夷吾私下告诉公子絷曰:「中
大夫里克与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
万.君苟辅我,蔑天命矣!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亡人何国之与有?君实有
郡县,且入河外到城五.」其上皆为《国语》里记载夷吾要重赂里克、丕郑和秦
国以让自已成为晋君之事,又《左传》记载「晋郤芮使夷吾重赂秦以求入」并告
诉夷吾说:「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於何有?」因此夷吾便答应要
给秦国土地,而秦国接受贿赂自然也就帮忙「纳惠公」的事,里克和丕郑亦是,
然而,惠公夷吾立了之后,却杀里克与丕郑,又背约不给秦国土地,并迁申生之
墓,甚至在秦国闹饥荒时都不肯输米给秦国,乃得知夷吾背信忘义的无耻,并将
当初许下的诺言一一弃如蔽屣,而过去他更曾与晋献公的夫人贾君通奸过,此种
种为了政治利益的「无礼」的行为更与他想依「正礼」改葬申生作为形成强烈的
对比.故两书的书写内容不同,但对於夷吾的不该却做出强烈的批判是其对事情
看法一致的共通点.
三、预言的差异
在惠公改葬共世子的事中,《左传》与《国语》都说出关於未来会发生的事,
《左传》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於韩.」,《国语》载「岁之二七,其靡有徵兮.」、
「十四年,君之冢嗣其替乎?其数告於民矣.公子重耳其入乎?其魄兆於民
矣.」,前者预言了「秦晋韩之战」,后者则是「秦伯纳重耳」,同是预言但两者
相差甚大.
第一为预言的事情和时间不同,秦晋韩之战和秦伯纳重耳很明显就是两件不
同的事,此外,秦晋韩之战是发生在僖公十四年,而秦伯纳重耳则是发生在僖公
二十四年的事,两件事相差了十年,时间相距甚远.第二则为预言的表达方式的
不同,《左传》是以申生请於帝来呈现,一个是已逝世的人,一个是上天的意志,
换句话说,其预言是假藉神灵的方式来公诸於世,但《国语》则不然,其预言是
藉国人及郭偃之口说出,两方都以「岁之二七」、「数」来道出十四年后的事,岁
之二七便是指十四年,数是指成数,便是岁之二七,此外,郭偃曾云:「其数告
於民矣.」又曰:「数,言之纪也.」可见国人是从「数」得知此预言,而「数」
又是「言之纪」,即是预言的纪录,有此可见国人与郭偃是知道有纪录才能做出
预言,与《左传》是有预言才做记录在书中的方式正好相反.
再者,第三是预言基础的问题,从上可知两书会做出预言的原因皆在於晋惠
公的「无礼」,《左传》说「夷吾无礼」,《国语》亦说其「贞为不听,信为不诚.」,
贞,正也,意指夷吾想依正礼却不得认可,要立诚信却不见真诚,然而,《国语》
又比《左传》多了「诚」和「恶」两项因素,「诚」是上述国人未见惠公真诚的
缺点,后郭偃曰:「君改葬共君以为荣也,而恶滋章.夫人美於中,必播於外,
而越於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可知郭偃除了批评惠公无
礼的行为外,亦说出惠公内心的「不善」来讽刺他的不慎行为,藉「善」来赞美
重耳并与夷吾作对比,更突显出夷吾的「恶」,故知两书的预言在基础上还是略
有差异,毕竟发言人不同也是其关键,申生是从替天行道出发,而郭偃及国人则
是从人民的利益.虽说两则预言有差异,但还是有其相同之处,除上述皆以「无
礼」做基础之外,两个预言分别在几年后也确实成真,虽时间点及发生的事情截
然不同,但这两点可算是两书预言的异中有同之处.
四、功用的差异
经过上面两项的比较之后,便隐约可以看出两书想要对世人传递的意思有些
许不同,也就是他们功用的差异.
《左传》比较注重事的记述,言论的纪录倒是很少,其形式是类似历史事件
的记载,也就是史事的记载,并就史实来发挥扬善抑恶的精神,事中的申生和狐
突便是以正派的角色出现来惩罚夷吾,而《左传》对於恶的人也是会加以批判,
毫不手软.相对地,《国语》则重在言的铺张,在惠公改葬共世子篇中,郭偃及
国人的言论就占了大半的篇幅,然而,《国语》的功用和《左传》皆有抑恶扬善
的精神,对好人便加以称赞,如郭偃云:「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明曜以昭
之.」这句话是从正面来描写重耳,反之,对夷吾说出他已「恶滋章」了,可见
对於坏人亦是会批判的,但《国语》除重言之外,《国语》在言论中会偏重阐明
某项道理,因此功用上和《左传》又有差异,篇中的国人除说明凡事得依「正礼」
的道理外,郭偃又提出一个人如果内心有「善」,人民就会爱戴他,这便是说明
了人民是会依附「善心」之人的真理,国家要容易统治,国君自身修养是不可或
缺的,由此又可看出在《国语》中「礼」与「德」是密切联系著的,其写出了夷
吾的失德无礼,必失国的关系,所以夷吾最后才会失去王位.
《左传》与《国语》在功用上的虽有些许差异,但并不会影响两本书的价值,
它们的作用皆是透过对历史的真实纪录来呈现给世人,其内容以及阐发的道理
等,对於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五、结论
透过不同角度的比较以及不同观点的叙述,《左传》和《国语》都各施所长
的展现其不同的风格,不论是记事或记言,抑或是著重点的的不同,还是本身对
事情的看法不同,它们留给世人的是多角度的历史观点,以及许多供人省思的道
理,而究事情、预言以及功用上的差异得到了两书对於相同事件不同的叙事结果
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历史的事件中得到了警惕,并了解到夷吾的种种缺点,他的
无礼、他的背叛、他的忘义及无德,这些人心的丑恶面无疑是给我们警告,而重
耳的善、礼、德则是给我们做人的良好模范,这些是可以运用在当今社会的.
而即使事件的过程不同,史家对其解读不同,史书对其记载不同,结果却一
定是相同的,一个人的善或恶关系著他的未来,而其作为也会被记在书上,而当
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些事情时,相对地,我们也就多一个不同的思考路线,而
更能呈现出一个多面的「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