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第二段最后为什么要总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02:43:19
醉翁亭记 第二段最后为什么要总写
xU]rH` lr^@ qBBp+7M9}}ttףˋX,jMf<ţp xhmIh^98_u18j=U~ B_|{ŷV& B a3vO؛eEH^zO)_BΨ-YȢd:E 5jELD~UqV78O焄񗺪l&Q<™;&͂S] ڙjԂUK).T%G#SWP`K,7,8m[YT④}.*-'P,oieh_ C>enĠR(ۡ;ʤo 5[S~cljbMJ;rrN73ga ϼ}+N83Z'p\ho0[诨,)``x0k9}!aLXPbKq\Ih}_=,'k$ ;jMDAqG1 I<V Sކ'/i{% mRVh~ HN01Mօ*-'ɟdU>n*yV8g^AbUG&zh%ӆbhQSR=`(jALD,2g]B59m4

醉翁亭记 第二段最后为什么要总写
醉翁亭记 第二段最后为什么要总写

醉翁亭记 第二段最后为什么要总写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
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如果我们要列出提纲的话,那就是
1.分写:
朝暮(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
四时(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石出)
2.总写:
景不同,乐无穷
从内容来说,先分写,可以使读者对早晚和四季的景色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印象,再总说,可以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
从结构来说,先分后总,使作品叙述完整,描写精当,主旨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