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05:56:42
请问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xX[rJ ܸ{Yč d@؀0 /`c/}Uœ133 )*'Of?~W:mϒLidLjhF_*6MïCӵOoIh7NmLuqi]K7ۧ”Jh[ BM⺆97e|_>L'u(%N&8("K(6ע\N+/ ( lqm7,ڻYuB-='eN;@oF}1ϏӾ`c6Dsq)8`#覂3ڷH|m%a[ V2?Z++$M׎xKuWǐΏ*6{H~RO-| G4R(e.OMW6 ք1P@6JnjmEM xL'zte $XnYP.[ 0אNb8d3ɶk,QW )؈ilNMY'ʗTى4h jh\QgqI{yI΂ʗ?pDMVNuRe| xѷ$\CYډ^C:K"Lj.؁3Y/2;Ic;YJIO:[Vq<>\c#$6NG Z@ڼ!ca{L)ٷdRLS rТ*S2x pBkhp| ?wmXDoI |I^QX\̔9;S> ܗ=ʸzaA4 ѪM G4C/ ni #M-*xd1)φDhҹmNs/.6rQ7ѹ,e.8(`0 9`:Y26o+1\frZ4=)KhL} .ʁlGH)#'PB7'ܖOAc#]C:$ O[[j )}Nx 5b" HvuH{gIC5`o,wZ% -v,kEVuHZxX I卑>M3`}Q Ox EUӬD3pɬ \pWyGx ػnʯ:PN7rڂ%FIH3z,erK6i{LHTD$*cu1Yٲ> -=99]Ѩj`Q릌F@'ͨnXP!|,t8[#a% he F禶Ee_3@r旞Pmc\lP|0ɟ[TlR/Svl#XiH^ux)I6P}֯5iYվR)Dqó^(9x*ZM"SftoEkG+KI Q $yQC9Rrbdf22&y]h o`ǣ w:l,GS ا%Lz̟(&XZ< C)f=mS:m`AUӽY6[ј.h"SD큖%t]0Zwm |}niaArS&s9g?TVo\YQ-/Z(jE-_s .|Nv88' mBYwaZk]ȠdF-y_ΆH[ћR4cwH.࿅[م52wç.=qM U =n H_A+vt@t* 䵒MjGVn!G8\`erV\'7\^[F!u_+g(y$ 3qchNC 79'h_gİu }]4zJ(0  pw[\sHP7Z{s \4%5Lnb^/z xp} ,SA3ky /,lV"|4o1Y~>8=y'Z Y$bF4<3`(bo:9 {[VaK"6E Ic jSKwTs#QMI bU|&^c䝨]q7$D />jZJ{4;zLgwf\ K)nxD)_J7=3C"9Wp#Q-—hjTl|2&vVсA9KR-#m#g)jKa#'ESet8ËMNdPcͻc ?F';]v=h6fc3gQPW!qA2ؼc3n?4e1}~+S'+k-qr749bXوNR[-X.ۈ̲1"1=c^h LͰw@桃IGU>@>< xL|}-+돿w~oF?u

请问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请问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请问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子说的:“六出祁山无寸土,孔明一生枉用兵.”
还有,孔明是一个过份自信和自大的人,看看蜀的人才情况就明白的了,蜀汉的人才是三国里面最少,很大成因是出在他身上,还有一部份是在大耳身上……
在《三国志》一书里面,孔明的被陈寿大人评得很高,不过,虽然《三国志》里有《三国志》的说法,但,事实从蜀汉的综合来说,其实不然,只是蜀汉的建立,孔明的功绩比重占了不少就是了……
而且人事方面,如果他真的是很的话,应该可以像曹魏那样,有一个严格的录用体系和发现体系,如果军事是成功的话,也不会只是多次对死一个点作会力打击,但基本上失败,还有让孔明出不了祁山的,不只是仲达一个,还有曹真,好像第四次还是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就是被曹真的部队杀得临近兵败,曾经人有说他对少数民族的处理很好,但曹魏方面要处理的少数民族问题比蜀汉的多很多,而且也比蜀汉的难很多,还要比蜀汉的处理得好很多,所以就此可以说明,孔明并没有传说当中说得那么厉害……
本人反而觉得周瑜比他还要强,可惜好像是死于心机梗塞,这样更别说是远见最长远和冷静的郭嘉、一身是胆的程昱、百出奇谋和内政的荀彧、荀攸叔侄、还有惟恐天下不乱的贾诩,这些人论谋论计,还有内政、军事都是建立曹魏半壁江山的基础,乃至晋灭三国,都是从这些人的基础上面走出来的,所以,如果孔明要比的话,水平并不是很中,只是中等偏高……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首先看杜甫,杜诗中有二十多首诗咏或提到诸葛亮.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慢寂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纤军务劳.”
杜甫碰到安史之乱,心中无时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怀念起三国以蜀川为基地,五次北伐,里图恢复汉室的诸葛亮.”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
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能碰到一个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后来杜甫流浪到蜀中,参观了一些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听闻了一些诸葛亮的事迹,心中更是把诸葛亮视为楷模了.
杜甫做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接而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和热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诗来称赞诸葛亮.
而三苏(苏洵,苏轼,苏撤)对诸葛亮就褒贬都有,不过贬的色彩多一些.苏洵在<权书,强弱篇>中说:”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者则坚者瑕.”呜呼!不从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所忧在项籍,而取九江,取魏,取汉,取赵,取齐,然后取籍.秦之忧在六国,界最小,最僻,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批评诸葛亮一意孤行,与曹魏决战,必定失败.不懂得先制服弱敌.苏洵又接着批评说:”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也”(呵呵这个很郁闷,苏洵纯粹在胡扯).
在<赤壁怀古>里,苏轼对周郎是褒扬至极(我也最欣赏周郎),对诸葛亮是不太仰慕.他在一篇论文里写到: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取取之,以周之所守守之,汉也,仁义诈力杂用取天下者,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以胜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章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跗其背而夺其国,以其与曹操异者唏矣!乃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长驱东乡,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苏轼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和奸诈的曹操差不多,指责诸葛亮在刘表新丧时,要杀其子夺其地,刘章收纳自己,却反咬一口.这和传统的仁义忠信相背驰.(苏轼比他老子说的有道理多了,我也深有同感,诸葛亮老实说手段有些时候很无赖,不过像荆,益两州的处理我认为诸葛亮也是没的选者,当时的天下其他地方都被人抢光了,就这两个地方是块肥肉,并且取之容易多了,要想成就霸业,必然取之,若己不取,人必取之.)
苏撤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刘备并荆州而入蜀,则非其地.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纷之冲,则非其将.不忍忿忿之气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苏撤的意思就是认为诸葛亮的工作方法不可取,什么事都要管,事必躬亲,说白了就是嫌自己力气多,活的不是很耐烦.
个人认为,就苏洵说的很烂,其他三人都比较有道理.诸葛亮第一成就就是他的忠心,其他的像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智谋等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世间万物肯定是这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