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7:41:38
中秋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x}r+Kvݯ\QuK!Y:1$A$ GYUO ^kDLu2Xcz7ڶ<\wC<= <}Y;3kLsWĤ^7ͺnsg٭v|jz%&sqRloޛZ6[^4`}\??xލ-;q,ld^dg>^&pYR{6[E OEcM AfE*~q?sTyь3$K>)^1^w)xgщwqiMsw/pGO* /d*h$c'0^2V87'o%x^_tq_g&[kݾ9M"CիaL&aܥ={c ol㡋Eկт N++Q6754:6 :~V,c;JAU\tWUr96wVN4&D >VxҳgO?[s ΨTZŴpdƳ U M6mzm0fq&q݃^ l"Wy­PEd[hSln3,SX^Þ>LCx?}R)zAۊzOtf{ r7d-:gLܝ瓋8}LeU7Gz6s?nfg4|Y R6!#8F(qpQ|Q i[OJ(\"Eh-jdj6s0GSd>1sP`h#Oƭ 5sC՘BUf/ +NcrS`zEaj6jZl~a<35 8 &y v.PI.iv%4&} N^IēƜ4B/@KOUy'/TXB<␅ieU"x2Ā] JV 27`[yZ[}5*BtQƒ' ,_߶VFMaF} |tMƜ)f "z m>XDbr;NtMNŸnS9T7vQJS5Ly ӗ~m=6DG$ T&43}(g>z37#1qUJl ?7ӔQa?Ǻ$aWQp6XpP6*T0m)4+4}:5 ٝ6-~I}XM܋gGzaF3ec}`AxmMprag*IMZ~!e075Էz$j!]LJRdlƅ=b O0^1}AvV 3`w/d t3S^ `"%uΰRy3O|K9`x׿FĘghuM"5G[<ȊzR/PaR &A\tf ޮͪSٰ~9/TI2\8+Hf{ǽ]=R;Dîj˜_pKPD"?1@h`ې͢cq OlLydl` k!5űIM*J!qhz:,lU%-UקPtN^A\:m*Ea,X7ܔ2oŀl wAW IXn&#tUpVTC)˖¬EfJ#[,tdEsG }fpX|orݵnj/*k{qC`RtpT^p(FVJJ]!Do Hb2 Ox,:'ÅAI~ysmuxQ ¼bEv/o^]Rp\0~ic (uSԡ#l&Y{1KAq4")V+{6O:EݓzOt~9gR5rR(A:z[ lY5~9 n{QlBd*OcAA ^ à85"!iMK FxJl¹N Xrw0 ~f`SES4t"T &L$z2Ù{4+J6'K;Yc퐂F8m'|16H}xF1"O'(cBR,.$82n>j:"Xѵ$><dhZ, h?Փ&؃ H\O&߯e9̞?A D k1\ݘe0! nPjL#bqp n۹>-FQf~ט fO6duIf\,!k$[.ngLWq3<Y;8+)r/Ӗs-=!=IC;`rIL~]^ #~ؽhvԡz#H Q3+a۔sqGkJuoSWNV23S{HHdwh(6~h-7 {ܮ/l[YfR "J5 )\ۇ<^aVLy9os$&㗌&4/؋qzyg >_nA) MQN#wljp6  77Hpjl"1d28|1Tp8mq`؞Pm-gu0LbMF+oP1`ucl83_/M-%r$RI= $eO Cu_$כ{Ípq V5<OgYybf=V@+o![]OMEu/wk/0P[h9 ƨi "_<j.go9bEă:i:MH.~Mw ·(lF`;kޝ(;1`# gs|@5 U?ꠔh^gpWIX9x0E5;Nz;!,' o6h-K;XPeO'D-TWbT[ۦ@TbF y? 6NɶU׻ 2G[d4 JϤKfV0lZ/҉?qm8ڏ9X=*oL5ӂqujz=fsq>^r8?~TNA΃8|A?<ƴ(Bg M(nORb+.*j:_>:1 5ۥA 2eV`m=}"C42c)Vb08Y7HǯQRwsƢ<5r̂[Ձ=9cږiYzQPN#rJΗi}ьDFT_Lʾ6`xOnuػ!.osU՟Ǐ#+UL6hErEjH,k=k,5fu6S`?Fd gf|2e +e q;w϶dVt,%&7$ڲ*OΘjw! .ʘ=Jit eO׎e sξ3^5ܩT۷%Cj hʜҺ-i=|[X3լg{f6[٘Z{ňž|Vt'",´(|&E p.#m9qʗ3<1S!|d͂[kj~b+ Ӯ厂qATgHQ1k)%c gkA ζ>%rM)c7~{,k sm3t{.IzFpH*"ۨ{[X@3B@ f[AGV؋Gaczg0'Z@x|w`O Z_m+܊kz1WahGh#!23iɸ:EL"㇬ Թ/146ˎuO4 jߦ'Ov{UR(Rҹ#Sxw-7}UlD| DP.5S9өDgS2Q yg+%,*ol!3yꪼB$gLCj+uT$:O~g< i5hJe^]1- ݬ[JۨX% dACXUKfҡ3r1W73[L&B><^_]GiJ89XbxQȚ sx+^(E޸ U6<}.upx&ٞJTYE[ȠprFzL3ƻ><>>zs/Qga߀SM۝3MmźY-ZKQ2i]%O1c@>+ȮwGN$׻N nd~Z8Pٴ$/X."Q+t]ƺ`z>?Lٳ/k ᬷ|R[RZ*<7@^Hl1L"ZCJZ&r~{2G/:_fl͙p,~X?J1k3: F 3:6op58As],tLu;1ӝBѱ"?tV6^(ah8s >`M"`kVtOly^]^0mIL h N%J^dgPYJaFf.Ȏ!a}7w(4E98x WV֓ECUMm` >X"R?V(_[BFP;]&zU Onu"TX) #&b6M`!ŭv#١2=|:zNnX=p=hyd כeñδ2-Kjȍ u\[W+.NMYKվ)pj&-qbSzjR-lE#{u</}&_r+%2*fO XΓ_XhYǘl` l1=)C -Յ`u;kWyW~3Auݯdƣd=ƾ`c/"I S/A7)/}*9rIr-Bn?Ln_j=qCIi3w)C3ӫ,b[`Ȧ F-o5ćAoIS u/~ xJ\>w4_;fq`hc,vҿKHL+s ͋$INj3ؒTg3>++.&h9EG1b6krF4)a?)˄+8#`' pz:5 u1Y2*f`„xfh*O$6fy3@hMhLq^L"M/ȿ843 JMAH [Y9[kKLHl{%+)pmm"=bwŰyQV(M'nVYp%5O{߶)*,iϤYv37m60F6ƙ×&4ԾxKUjOڜ^.ĿK'f<;հmX\u=U5X~.l1'g_+%2jsR<3yz$;Cy$ :W}ӿP5ˈ8l[<@oq(R[% z*넽S=By:d!K{[enp){9QE'1obCpt1* 9.G#/^+ۮ9Gn`n&׃ղgZ̘@#)B1*1?Ӻ<1wհUU2r:7Y%O h UzFݜvfŪdJMI%|sz]ZJ<*ǽrXw^0Bغ@m68^nQ ],l̖!Gaxh-CN %ѽLȸ N%l~If tNL,>-[\T vpy9D*p7uRt"Gk&ӨY?aY! )1<=2IWunj] 2Jy,./ \"C4&ZEMfh۝8}ŭ5Yq^rU+[5>ߵ=:H2&z֍YYugSno "jr%TZ0Iۥ S2z 99tTT1XGpbPʹ~~'TsaoTߤ,=B[l3bo&\=X/BX?;`)^G|{٪*BEC(ԚIwpǮmf)e>^=KdcZCۣ7FimƇ3>HJ)Jӹ )ǘky.Ixnw{LC, K3fi\2๒!'10p<:diH;*^tj C!qc]ƶ>~M`Vqfy\GWk4Ϗ_~ M/[IW?l# /HBѩ;Jѯy<!s%I=g6I?,rjyf}gc,m&}UC}vz}SݦSDH.g,:t d}rnRR24E#ru&΃ 5[Jç(l$vp*A6ļdb8I }!D<g7w;¶t8Lxv+i&i w5ṫ١J&^kX ` ׁGag;F't/*Ыk0</V1Ig$9N2N5ڳ Nͬ#k(. +0>8) ^țmkS9 a&U#{\6і3$}`fJ@JOscKcU8 3볆R<7Wn:"4# FeAuH9Qz^IbJ~i φ0U 2bjWnatI > uZ/:\CVܙCFw.&<[t)3yyVepe$!,K}06ۊ9YcD|?;Xmvii>.\J;N)o)hTgSN5~y~N0eN{9 dJIl>d͜ܤYM=~fQ8tnM3N3~*"2QL >TAKK^߯U_fz>ٺҴ}#wg+6//$mwDP#k\*z`5͖Y-m̔n맊 Ne?I4ALEleTfA)<3ۏ]iE-)s2$26eU>w Ak/~%ƣ%t;P⢢u{v(dRg'YOTπAaqU'.=Nn9 p7&9HS:2}a|+껢(k˜~%*&u:,.~  z}n8| c6Brљ\;V=+a.q}s)sG1Z ^ЧK,\y?T1XNk#١4ńߝvk\B8s/?v/~(ۜ~9щ;7ot;8?V'Ni~NԻ8݉~'7< ~Oxc$c\/,d?x׽ w^/q)/wo\ W;~H9 o2Ahm&_Lw˟yJ}&wo441o5aG5^&Ҧ科t?g}Io|׉ПN*7`X:~~6 ĒpGY$"X StjE :O7\)NpaϯwТEM#8gN3Ñ;oNh|sTD>* q~P9l3J.͢pC&v-YlxZdco-U0+/ #yq_A ѯPo);- R*?|);/H? RwNBbz>YWu=X=ˮ’ 'ʝ5v[FԿ;.xfND4P63JԜ ԧZAqkK:uPOd6{Lj#r1K#g4NGsfR4'lw De#׭?Fh_;_3K

中秋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秋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秋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节日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
  《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中秋月饼
  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节日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
  《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中秋节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中秋节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 中秋节
  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全部展开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
节日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
《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百度

收起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记载的“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在唐朝初年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在我国各地风俗不一,北宋《武林旧事》就记载了中国南方的中秋夜玩花灯的节俗,明清时期,流传拜月儿爷(一种祭月形式),也有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祭月虽说由来已久,但因时代的关系,明清以来社会生活...

全部展开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记载的“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在唐朝初年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在我国各地风俗不一,北宋《武林旧事》就记载了中国南方的中秋夜玩花灯的节俗,明清时期,流传拜月儿爷(一种祭月形式),也有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祭月虽说由来已久,但因时代的关系,明清以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拜月”成为人们以月寄情,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寄托。
中秋节各地风俗不一,各民族风俗不一,汉族普遍吃月饼,月饼相传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象征团圆,这是优秀中华文化的展示。
当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中秋节不仅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放假休整、外出郊游、探亲访友的节日,已经深深打上了当今时代的烙印。
个人手工编辑,希望能帮助你。

收起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记载的“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在唐朝初年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

额e1e1


e